网 logo

吴加芳

吴加芳,出生于四川绵竹市兴隆镇广平村,因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背亡妻回家而被称为“最有情义的男子”。

2008年5月12日,吴加芳的妻子石华琼在汶川地震中遇难;两天后,吴加芳将妻子的遗体绑在身后,并用摩托车载着回家,这一幕被外国记者拍摄下来刊发,并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吴加芳被网友评价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照片刊发半年后,2008年11月18日,吴加芳与成都市女子刘如蓉领证结婚,同年12月在深圳参加集体婚礼。2009年2月9日,成都二台的节目《真相三十分》中,吴加芳的老乡称吴加芳其实是个口碑不佳的人,而背妻回家更是受人所逼,还拒绝赡养父亲,在网上引发争议。2010年6月,吴加芳与刘如蓉离婚。成都一家侦探公司的老板帮他垫付了需支付给刘如蓉的4万元钱,吴加芳随后进入了这家公司打工还债。2015年,吴加芳回到了四川老家绵竹做回泥瓦工。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吴加芳出生在四川绵竹市兴隆镇广平村,7岁时,母亲去世。21岁时,吴加芳到建筑工地打工。

初婚

1985年,吴加芳在建筑工地认识绵竹市汉旺镇农民石华琼,继而相恋。次年4月25日,吴加芳与石华琼领证登记结婚。1987年,儿子吴洋出生。1989年,吴加芳修建家里的老房子。

背亡妻后走红

2008年5月12日5·12汶川地震中,绵竹市成为重灾区。石华琼去给吴加芳手机充值,再也没有回来。当天下午,吴加芳在汉旺镇废墟上,根据一个“红十字”标识,确定了汉旺镇公区医院的位置,在医院后面妻子常去的那家茶楼的废墟上,找到了夹缝中的妻子石华琼。因电线铁丝瓦块密集,他将妻子抱出夹缝之后,就地搭了一个简易棚,暂时安放。5月14日,救援人员将石华琼的遗体抬到了被清理过的空地,吴加芳将她抱上摩托车,与自己捆绑在一起,这一幕被法新社记者拍摄下来,取名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这张相片广为流传,让吴加芳成了无数人眼中的“情义男”。

二婚

随着媒体的大量报道,吴加芳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照片刊发出来后,有来自安徽、四川省广东省等多个省市的16个人拿起笔向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吴加芳写信“求爱”。2008年10月14日,在深圳一家公司打工的成都市女子刘如蓉看到关于吴加芳的节目后感动不已,决定找到吴加芳。10月16日,吴加芳和刘如蓉通过电话,开始了第一步接触。11月9日,二人在成都第一次见面。11月18日,吴加芳与刘如蓉在绵竹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同年12月28日,他们参加深圳南山区为外地来深务工人员举行的“鸳鸯和鸣”集体婚礼。

受到质疑

2009年2月2日,有网友爆料说吴加芳在当地口碑极差,背妻行为是被亡妻兄弟所逼,生前夫妻感情并不好,吴加芳还不赡养父亲。同年2月9日,成都广播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真相30分》播出《吴加芳:情义男还是绝义人》,吴加芳的老乡称吴加芳是个口碑不佳的人,背妻回家其实是受人所指。该电视节目经网络传播后,在网上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引发公众对吴加芳的关注和讨论。不少网友纷纷转变态度,指责吴加芳,并称感到自己被骗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一如既往支持吴加芳,认为他在背妻的一瞬间是真情流露,是真实的。

离婚

2009年8月,家中新房修建完毕后,在妻子刘如蓉的坚持要求和好心人郭先生的牵线下,吴加芳来到深圳市,在一个工地做工,主要干地漏、吊顶、调整支架、清理建渣等工作。因为有郭先生帮忙这层关系,工地上对他比较关照。吴加芳到深圳打工,工钱比家里稍微多一些。但他想念家中的儿子、未住多久的新房、熟悉的朋友乡亲。同时,他也与妻子刘如蓉出现感情危机,两人因为观念、性格的差异和生活上的琐事经常吵架。

2010年6月13日,吴加芳与刘如蓉签订离婚协议,吴加芳需支付4万元给刘如蓉。成都市一家侦探公司的老板帮他垫付了这4万元,他从深圳市回成都后,进入了这家公司打工还债。在公司做了两年后勤工作后,吴加芳将欠款还清,然后又在该公司待了三年。

回乡

2015年,吴加芳从成都的侦探公司辞职回绵竹做回泥瓦匠,赚钱为亡妻石华琼立碑,儿子吴洋在绵阳市打工很少回来。2017年,经朋友介绍,吴加芳又一次恋爱了,女朋友是绵竹城里一家商店的导购。

相关事件

从“情义男”到“薄情汉”

2008年5月15日,在5·12汶川地震过去的第三天,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之一《每日邮报》在头版刊登了美籍华裔摄影师沈淇徕拍摄的吴加芳背亡妻回家的照片,取名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每日邮报》在刊登这张照片时说,这位中年男子在极大悲痛的折磨中,努力要给妻子死后的尊严,这是大毁灭后存在的人性象征。

照片刊登后,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一时间,这个普通的中国农民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吴加芳被网友评价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吴加芳背妻的画面被国内众多媒体称为“一个中国农民的爱情”。

随着地震的创伤慢慢平复,吴加芳似乎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淡化了,但在2008年底,吴加芳与相识仅仅九天的刘如蓉再婚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对于吴加芳的再婚有人表示了祝福,但有人却因此对他在地震中给予亡妻的那种情义表示了质疑。到2009年2月9日,成都广播电视台一档“真相三十分”的节目中,一期名为《吴加芳:情义男还是绝义人》的节目,彻底颠覆了吴加芳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情义男”的形象。

节目源起吴加芳的同乡在网上发的一个帖子,帖子上称吴加芳就是一个很平常甚至带有恶习的人,而且在当地的口碑很不好,因此,成都电视台到当地对此事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节目中,村民纷纷表示吴加芳背亡妻回家是被娘家人所逼,而除此以外,更是“揭发”了很多吴加芳以往的“恶行”,比如吴加芳与前妻感情其实不合,经常闹离婚。又有人指责他品行恶劣,不赡养父亲。节目中的吴加芳言语粗俗,让人感觉他与大众心目中那个“情义男”相去甚远,一些人在看过这期节目后甚至表示“他们被吴加芳欺骗了”,还有人开始以他的再婚做起了文章。

吴加芳从“情义男”到“薄情汉”,中间的差异巨大。有人提出成都广播电视台的“真相三十分”报道并不全面,缺乏真实性,但吴加芳之前的形象已经受到了影响,这个“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被打了折扣。

社会反响

媒体调查

吴加芳前后两个如此之大的形象反差,人们各有自己不同的反应,根据新浪的一项关于“你怎么看地震中背亡妻回家男子疑被人逼?”的调查显示,61.9%的人表示“很震惊。原来我还被这个真爱故事感动,现在觉得自己受骗了”。24.4%的人则表示“不相信。在地震这样的灾难面前,即使夫妻此前有矛盾也会不计前嫌。”还有13.7%的人表示说“无所谓”。

网友评论

网名“四一”的知名博客作者宋石男在自己的评论《冰冷的背亡妻“真相报道”》中提到“所谓‘真相报道’,无非集中在‘吴加芳背亡妻是被妻族家人所逼’,‘吴加芳不赡养老父亲’,‘吴加芳已经再婚’等方面。然而,在我看来,这些“真相”压根儿就不构成对‘吴氏背亡妻事件’之价值判断的颠覆。首先,我相信在2008年5月14日,吴加芳那一瞬间的真情流露。这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任何一个真正热爱自己妻子的人都可能做出来,将之上升到‘人性的光辉’,已经有拔高之嫌。其次,吴氏没有作道德楷模的义务,也没有维护情圣形象的义务,这一切都是看客强加给他的。‘背亡妻真相’这样的报道就不应该问世。吴加芳本不是公众人物,因为偶然的机会被卷入到事件中,从而被‘抛到这个世界’。他只是接受了记者的拍照,并不意味着就得接受记者来检查他的生活。”

媒体评论

新华网

在新华网一篇名为《“背妻男”是假典型不是假新闻》的评论中,作者邓辉林写到,“据我所知,这张照片为外国媒体记者拍摄,拍摄者本人给出的图片说明仅仅描述了事实,在被外媒采用时添加了‘给了她最后的尊严’的说法。外国媒体对此事的记叙到此为止,而‘最有情有义的男人’的称号,以及‘嫁人就嫁吴加芳’的说法,是国内媒体跟进报道的直接或间接产物。换句话说,‘地震背妻男’的图片新闻是真实的,但国内少数媒体的后续报道及其培养的这一人物典型是虚假的。当照片和简短的文字叙述引起媒体受众的强烈反响后,国内一些媒体采取了层层拔高的培育典型的做法。当吴加芳们被按照预定目的进行采访时,他们的回答在无形中也受到引导。如果典型们的回答偏离了预定目的,则可能会受到删节、重新提问以得出正确答案等不符合事实本来面貌的处理。如果媒体计划培养的典型一直不能与媒体配合,答非所问,不按套路来,那么这个典型就要夭折了。树立典型的初衷不一定卑鄙,反而可能良好。但当树立典型已经走到违背事实真实性的地步,那这样的典型再美也是恶之花。当少数媒体试图将吴加芳塑造成中国有情有义男人的代表时,才有了失却深入调查、层层渲染拔高的采访报道。”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的评论《“情义男”与“不孝子”,原本对立统一》一文中提到“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吴家20多年的是非恩怨,自然不是我们旁观者通过他人的报道就能裁判的。但我们可以作出裁判的是,按照传统文化的观点,吴加芳不赡养老父,属于不孝,而不孝,在从前属于大逆不道,在今天也是有悖人伦的价值观。吴加芳对父亲表现得如此决绝,在不少人看来也许颇感意外,因为‘情义’与‘不孝’南辕北辙,二者之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哪怕一点点交叉的成分。然而,从‘情义男’到‘不孝子’,是‘发现者’通过他们的工具让我们看到的吴加芳,在他自己,这个顺序正相反,是从‘不孝子’到‘情义男’,或者二者在他身上从来都是对立统一体,20多年来须臾没有分离。所以,吴加芳至今仍然敢拍胸脯说自己是真实的,的确如此,融‘情义男’与‘不孝子’于一身,正是一个完整的吴加芳。”

学术观点

现代视听》期刊一篇文章指出,吴加芳事件在地震中也并非独一无二,将自己亲人的尸体运送回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为一张照片,国内媒体在吴加芳身上赋予了太多象征意义,连他自身都无法承受,才导致了后来的反差。后期,媒体在对吴加芳事件的跟进报道中,并没有做到深入采访,全面求证。如在对“吴加芳背妻是受娘家人逼迫”和“吴加芳和前妻感情不好”的求证过程中,成都电视二台的记者只采访了吴加芳的邻居和熟人,就草草地下了结论,记者采访远没有到位。

关于吴加芳的报道,那张照片刊登之后就可以告一个段落,后续的报道明显地带有刻意追求主旋律的主观宣传彩色,原始意义的典型报道观念在这里重现,吴加芳被描绘成完美无瑕的典型人物。传媒追求轰动效应的商业化炒作意识加入进来,制造反差甚大的轰动效应,造成追访不断,演变成各家传媒共同造就的“吴加芳事件”。这个事件应该令传媒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新闻,如何客观、全面的报道,平衡公众的注意力。诚然,发行量或收视率对传媒至关重要,但这种在捧红和搞垮小人物中成就发行量或收视率的做法,至少要在职业道德方面反省。当真相被揭示出来的时候,受众会怎样看媒体,信任的丧失对媒体而言才是最大的灾难。在这个事件中,其实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吴加芳,还有媒体自身的声誉。

《今传媒》一篇文章指出,作为普通的受众来说,我们需要具有典型的人物,特别像地震那样特殊的时期,好的典型可以给我们树立起更多的信心,但是对于典型人物的树立,则需要客观理智,同时更需要度的把握。从媒体来看,对于典型形象的新闻报道,如同其它报道一样首先需要的就是客观,需要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

新闻爱好者》期刊一篇文章指出,吴加芳事件报道凸显出来的不足,不仅是因为媒体对传受者心理机制影响新闻真实性这一方面的重视不够,同时,没有理性认识到心理方面给新闻事业带来的影响,不但损伤了新闻真实性,还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会造成严重阻碍。媒体应该加强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操守。传播者在报道过程中注意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受众的细分化,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受众给予不同的选择空间,容许多种不同的观点交锋。

参考资料

汶川十年影像志④|光阴故事:再婚又离,“背妻男”回家守墓.澎湃新闻.2024-07-12

汶川地震“背妻男”:宁愿没当年那张照片 想再安个家.成都商报.2024-07-12

[回访灾区]吴加芳:你知道什么是真爱吗?.新京报.2024-07-24

地震背妻男拒绝赡养父亲将被诉 自称真实伟大.央视网.2024-08-13

“四川情义男”明日深圳完婚.手机凤凰网.2024-08-13

从万人追捧到被嘲薄情仅用半年,骑摩托背亡妻回家的他都经历了啥.今日头条.2024-08-13

"背亡妻回家"四川男子完婚 称参加婚礼无压力.中国新闻网.2024-01-10

男子汶川地震时背亡妻回家 再婚一年后欲离婚-新闻中心-南海网.南海网.2024-01-10

“背妻男”吴加芳其人其事.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24-07-24

丈夫背亡妻回家再婚续:最初收到求爱信都烧掉.手机凤凰网.2024-08-16

“背妻男”原是被逼才背亡妻?.新浪网.2024-08-13

汶川地震"背妻男":宁愿没当年那张照片 想再安个家.百家号.2024-08-17

情义男还是绝义人“背妻男真相”背后的真相(图).凤凰网.2024-08-13

“背妻男”再婚一年后欲离婚.内蒙古新闻网.2024-08-17

男子汶川地震时背亡妻回家 再婚一年后欲离婚.南海网.2024-08-13